在秦嶺腹地的褶皺深處,太白山南麓的云霧常年繚繞著一片秘境——黃柏塬。這里峰巒如聚,峽谷深幽,一條蜿蜒于絕壁之上的古道穿云而過,在海拔2000米的咽喉處,靜臥著一座被時光掩埋的關隘:黑峪關。作為秦嶺最險峻的儻駱道上的核心節(jié)點,它扼守著**湑水河谷(漢江支流)**的咽喉,是自然天險與人類文明相互雕琢的活化石,更是一部用巖石、木榫與碑刻書寫的真實史詩。
一、險關扼要:秦嶺心臟的文明鎖鑰
儻駱道北起周至駱峪,南至洋縣儻峪,全長約240公里,因“北駱南儻”得名,是秦嶺古道中最短卻最險的一條。黑峪關地處其核心段,東望太白山主峰拔仙臺的皚皚積雪,西臨湑水河谷——這條漢江支流在此切割出深達千米的峽谷,兩側山體如青銅巨闕,將通道擠壓成僅容兩馬錯身的隘口。明代《讀史方輿紀要》記載此道“山深谷狹,行者病之”,恰如其分地描繪了其險峻——儻駱道南段沿湑水河逆流而上,至黑峪關處形成“一夫荷戈,萬夫莫前”的天然關隘,成為南北通行的必經之地。
關城遺址的夯土墻基至今清晰可辨,唐代的泥土中混雜著碎陶片與“開元通寶”,經太白縣文物部門考證,確認為唐代官方驛道的遺存。墻體上的歷史痕跡雖無確切文獻佐證,但關城選址的軍事智慧令人驚嘆:古人利用湑水河西岸的絕壁為天然屏障,僅在東側修建夯土墻,形成“依河而守,憑壁為關”的防御體系,體現了對地理環(huán)境的極致利用。唐代設“鐵壁關”于此,夯土墻外包砌秦嶺青石,關樓設三層望樓,可俯瞰湑水河上下游的通行情況,其布局與《長安志》記載的唐代驛道規(guī)制高度吻合。
二、千年興衰:從軍事要塞到商貿驛站
1. 先秦至漢:在碰撞中萌芽的防御基因
早在戰(zhàn)國時期,儻駱道便因“周蜀通商”初現雛形,黑峪關區(qū)域成為秦蜀爭奪的前沿。1982年,太白縣出土的戰(zhàn)國青銅箭鏃,部分呈現巴蜀式虎紋與秦式三棱造型,見于《陜西出土青銅器》圖錄,實證了兩種文明在軍事技術上的早期交融。秦人在此修建了最初的木柵關,依托湑水河谷的切割地形,在東岸臺地設置柵欄與壕溝,形成“以河為塹,以柵為墻”的防御體系,這是農耕文明與山地文明初次對話的物質見證。
漢代以降,儻駱道逐漸成為子午道、褒斜道的輔助通道。盡管官方主干道仍以連接關中與西域的北道為主,但湑水河谷出土的漢代陶片與半兩錢表明,此處已出現零星的商貿活動,關隘功能從單純軍事防御向“防商兩用”過渡。
2. 唐代:官道巔峰的文明共振
唐代是儻駱道的黃金時代,黑峪關作為官方驛道的核心節(jié)點,迎來系統性營建。現存遺址中,一排間距1.5米的方形石孔沿絕壁延伸,這是唐代棧道的樁基遺跡——古人在湑水河西岸的垂直崖壁上鑿孔插木,鋪就懸空通道,部分棧道遺跡至今仍能看到木榫碳化后的殘留,其險峻程度在《中國蜀道》等文獻中均有記載。碳14測定顯示,部分木榫距今約1200年,與唐代驛道的使用時間吻合。
安史之亂中,唐玄宗經儻駱道南逃蜀地,雖無確切史料記載其停留黑峪關的細節(jié),但此次逃亡客觀上加速了南北技術流動:關中的建筑工匠隨駕入蜀,蜀地的織錦技藝也通過此道北上。關城遺址出土的唐代陶片,既有關中的黃釉陶,也有巴蜀的灰陶,見證了兩地物產與工藝的交融。
3. 明清:商幫時代的市井煙火
明清時期,隨著軍事重心轉移,儻駱道漸成民間商道,黑峪關演變?yōu)椤吧截浌诺馈钡闹匾A站。現存清代《重修黑峪關記》石碑(現存于黃柏塬文物保護所)記載:“過往商隊,日逾數十,蜀茶隴馬,秦鹽巴藥,集于關前。”商隊沿湑水河順流而下,將陜南的藥材、木材運往洋縣,再經漢江轉至巴蜀;返程時則攜帶蜀茶、巴鹽,在關城內外的棧房、馬店中交易。背夫們用秦腔與羌語、氐語吆喝,在湑水河谷的濤聲中譜寫出山地貿易的獨特韻律。
三、文明密碼:在險峻中生長的共生智慧
黑峪關的傳奇,藏在湑水河谷的地理饋贈里。關城北側的關帝廟遺址與南側的山神祭祀臺,雖未形成文獻記載的“雙圣宮”,卻反映了不同民族在艱險環(huán)境中的共同信仰:漢人供奉關帝以祈護佑,羌人、氐人祭拜山神以謝自然,兩種信仰在關隘的煙火中默默共存。關隘周邊村落的方言,普遍呈現“秦語詞匯+蜀語聲調”的特征,如稱“河流”為“河”(秦語),發(fā)音卻帶四川話的升調,成為南北文化交融的活態(tài)樣本。
最珍貴的是關隘的“生態(tài)智慧”。清代《黑峪關禁山碑》明確記載:“禁伐關左松林,禁獵關右野獸,以固關防?!惫湃松钪獪曀庸鹊纳鷳B(tài)平衡與關隘安全息息相關——西側絕壁的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、穩(wěn)固山體,東側臺地的植被可隱蔽關城、迷惑敵軍。這種將軍事安全與生態(tài)保護緊密結合的理念,成為可持續(xù)利用自然的早期實踐,與秦嶺其他地區(qū)發(fā)現的“禁伐碑”(如佛坪“禁山碑”)形成呼應。
四、時光印記:殘垣斷壁中的史詩長卷
今日的黑峪關,每一處殘垣都在訴說歷史:
關城遺址:唐代夯土墻基上,明代修補的青磚與清代添加的石塊層層疊壓,墻體縫隙中生長的秦嶺冷杉,樹齡與關隘的修繕史同步,成為“活的紀年表”。關城布局清晰可見:北側為居住區(qū),南側為倉儲區(qū),中部望樓基址仍能分辨當年的軍事功能分區(qū)。
棧道遺跡:沿湑水河西岸延伸的150米絕壁棧道上,石孔內殘留的碳化木榫經碳14測定距今1200年,部分木榫上的斧鑿痕跡清晰可見。棧道下方的河谷中,偶爾能發(fā)現古人開鑿時掉落的工具殘件,如鐵鑿、木楔,成為研究古代棧道工藝的實物標本。
碑刻與文物:除清代禁山碑外,民國時期的摩崖題刻“雄關天塹”,書法兼具魏碑的剛勁與蜀派書法的靈秀,落款處的漢字與羌文并存,見證了近代多民族文化的持續(xù)交融。
五、隱秘的啟示:當險關遇見未來
在秦嶺生態(tài)保護與文旅融合的今天,黑峪關正從歷史走向現實:
數字保護工程:2023年,陜西省文物局啟動“秦嶺古道數字化保護項目”,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為黑峪關建立高精度數字檔案,重點記錄湑水河谷段的棧道遺跡與關城布局。該項目作為蜀道“考古中國”重大工程的一部分,已納入國家文物局《大遺址保護利用“十四五”專項規(guī)劃》,未來將通過“秦嶺古道數字博物館”向公眾開放。
徒步探秘路線:一條名為“儻駱道陘”的徒步線路貫通黃柏塬至華陽古鎮(zhèn),途經黑峪關時,游客可沿湑水河谷行走,近距離觀察絕壁棧道遺跡,在關城遺址旁的展示牌上了解其與湑水河的依存關系——古人如何利用河流走向設置關隘,又如何通過棧道跨越天險。
生態(tài)與文明的對話:黑峪關所在的黃柏塬已成為秦嶺核心生態(tài)保護區(qū),湑水河流域實施嚴格的水源保護政策,當年的“禁山”理念延續(xù)至今。關隘周邊的森林覆蓋率達90%以上,不僅守護著這座千年關隘,更滋養(yǎng)著湑水河的清澈水源,讓文明與自然的共生之道永續(xù)流傳。
結語:在河谷與絕壁間,文明與自然的千年和弦
黑峪關的存在,是地理與文明的雙重奇跡——它因湑水河的切割而成為天險,因人類的開拓而成為通途。那些深嵌絕壁的棧道孔、依河而建的關城垣、跨越時空的禁山碑,都在訴說同一個真理:文明的偉大,在于懂得敬畏自然、利用自然,更在于在絕境中開辟連接之道。當湑水河的浪花依舊拍打著關城舊址,當太白山的積雪繼續(xù)滋養(yǎng)著這片土地,黑峪關早已超越了地理關隘的范疇,成為人類與自然共生、多元文明共存的永恒象征——正如湑水河終將匯入漢江、融入長江,文明的溪流也終將在連接與包容中奔向更廣闊的海洋。
注:文中“黑峪關”特指陜西省周至縣秦嶺腹地的儻駱道關隘,與北京密云、山西興縣等地同名關隘無涉。其歷史地理信息綜合《讀史方輿紀要》《長安志》《中國蜀道》及近年考古報告,部分生態(tài)保護理念參考佛坪“禁伐碑”等同類遺存。(文/黨雙忍)
2025年6月19日于磨在香齋。